楊照  (20080605)

老闆娘以不同的賣菜風格,把自己打造成值得轉述值得流傳的故事。一些人被故事帶領到這菜攤前,為了目睹老闆娘和她的熱情。

台北南區的市場裡有一攤菜販,老闆娘很厲害,只買過一次菜的顧客再度上門時,她都能夠順手抓出幾樣菜來擺在顧客面前,準確地就是人家上次買的菜。老闆娘還記得不同顧客間的複雜關係,去買菜時老闆娘會順便告訴妳妳家小姨子帶著小孩昨天也來買菜。

去年我幫台北市政府編一本介紹台北的書,訪問報導的文章裡把這攤菜販的故事寫進去了,結果市政府的行政人員審稿時簽注意見,特別要求改這一段,理由是:買菜的人上次買的,不一定這次就買一樣,而且小姨子有沒有來買菜也無關客人要買的菜,這樣形容老闆娘的生意特色,不是很有說服力。

看了審稿意見,我愣了一下──可是老闆娘真的就這樣做,而且那攤菜販賣得比別人貴上好幾成,生意卻好得要命啊!老闆娘的態度,正是讓這攤菜販能夠在市場脫穎而出的真實關鍵,報導要從何改起?

再想了一下,我明白了市政府行政人員認為文章沒有說服力的關鍵,因為他們從直接功利的角度看待生意,不能理解菜攤老闆娘經營本能中創造出來的深層價值。老闆娘在幹嗎?她在突顯自己的菜攤和別的菜攤不一樣的地方,除了買菜賣菜的行為外,她和顧客還有別的關係、別的互動。

拿出顧客上次買的菜,不是預期顧客這次一定買一樣的,而是一方面具體展示對顧客的印象與重視,另一方面體貼顧客習慣、喜歡吃青菜的選擇。市政府人員不懂,老闆娘卻視為理所當然的,是顧客透過金錢想要買的東西。

錢能在任何一攤、任何市場買到青菜,錢也能買到青菜以外太多太多其他東西。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一百多年前就提醒了:「正因為金錢現在可以購買如此眾多的東西,並因此變得沒有色彩,沒有特點,它不能再用來補償那些非常特別的、純屬例外的關係,在這些關係中會碰到個人內心深處的本質東西。」

金錢讓我們不需要依賴特定的菜園,到處都能買到青菜。卻也因而使我們跟青菜之間失去了特別關係。聽起來或許奇怪,但經過貨幣經濟那麼久的薰陶訓練,人並沒有喪失對於「特別關係」的渴望嚮往。我們最想買的,剛好是一般認為貨幣經濟中無法用錢買到的。

菜攤老闆娘憑藉著過人的記憶,加上多一點的努力,在青菜買賣中增添了「特別關係」,賣青菜的同時,多賣了親切的認同關係,認同你在數十種蔬菜中特有的喜好,認同你週遭的關係環境,並提供訊息讓你也能多去經營跟小姨子的互動。這些,比金錢明白可以換來的青菜,更吸引人啊!

更進一步看,這位老闆娘以不同的賣菜風格,把自己打造成值得轉述值得流傳的故事。幾百個市場,幾千攤菜販中,這個市場這一攤獨獨突顯出來了,就有另外一些人被故事帶領到這菜攤前,為了目睹親歷故事裡訴說的老闆娘和她的熱情。無法直接賣錢的熱情與故事,才支持了老闆娘的菜能夠比別人賣得貴啊!





熱情故事經濟學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tsumi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