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劉庭娟報導】

元智大學「人文P社會 藝術K校園」5月26日下午第一場講座,邀請到新新聞副社長楊照蒞臨有庠廳演講。楊照,涉及的領域相當的廣,除了擔任《新新聞》副社長,同時也是文化家、政治評論者、史學者。擁有多面向職業的他喜歡將自己定位為:「我是個做很多其他雜事的寫小說的人」。

對於生於台灣,是楊照感到相當幸運的事,然而,近年來他發現,這個他所理解的台灣變得陌生,這讓他覺得很失落;而這讓他開始思索,並發掘到問題的癥結所在。問題並非完全出在他身上,而是每個人在理解上有太大的差距。

首先,楊照提出一個問題:「我是什麼樣的人?」結果是每人對他的印象都不相同,而他表示這就是每個人理解認知的差異。楊照表示,我們處在共同的社會,卻會因為每個人的人生經驗不同,就會看到不同的社會景象。他以自己的媽媽為例,他媽媽每逢初一、十五拜拜時,用西方的pizza取代發糕,他表示直到自己長大後,對台灣社會有所理解後,才真正的了解媽媽,她之所以會這麼做,是因為她生於日治時代的皇族後裔,這件事並非她生命當中必然的一部分。

楊照1993年自美回台後,看到了一個令他難以置信的轉變。當他回到出生的地方--晴光市場,這個過去充滿異國情調,今日卻店家大門深鎖,只因為店家們討厭菲律賓人,討厭那些和台灣人不一樣的人。楊照提到,大部分的台灣人和我不同,很少主動發現新的事物,反而會排斥、討厭。其實多個族群的混合,數個文化的並存,那才是最真實的台灣社會面貌。

楊照說我們永遠搞不清楚這個社會能帶給我們什麼驚訝的事情,它充滿著最特殊、最奇怪的人事物;它包含了各式各樣的可能性,我無法假裝沒看到,但是今日的社會大眾,卻努力假裝,自己過著簡單的生活,極力去排除那些奇特,新鮮的人事物。他希望大家能夠好好思考,為何你會對於這個熱鬧、豐富,常常令人感動的台灣社會感到麻木不仁呢?這實在是很不應該。

處於這個無時無刻出現新鮮人、事、物的台灣,我們沒有好好的珍惜它,反而粗暴的糟蹋它。在金融海嘯衝擊的今日,文化創意產業是目前被看好的產業之一。但是,我們對於這個社會的漠不關心,變得麻木不仁,總是一味的自我沉醉在「熟悉的樂趣」,缺乏好奇心。想要賣創意,第一步,就先好好的享受所有發生在你身旁新奇的人事物吧!

090526元智大學(2).bmp人社週邀請新新聞副社長楊照與元智學生分享「我所看到的台灣社會」。

 

090526元智大學.bmp新新聞副社長楊照(圖中)與元智人社院師長們於有庠廳合影。

 

http://www.yzu.edu.tw/e_news/555/3_local.html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tsumi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