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引用自‧新新聞 2008/04/10

【文/楊照】

要終止政論節目亂象,惟一的辦法,是認清並定位這些節目的「少數地位」,停止以他們的意見內容為主流的錯覺,有愈多關心政治的人能夠忽視忽略政論節目在幹嘛在講什麼,這個社會才愈有機會擺脫極端少數製造的亂象,回歸民主的平衡穩定常態。

灣政論節目的濫觴,是一九九五年開播的《全民開講》。那個年代,出現政論節目,有其充分的背景條件。

背景條件之一,是台灣社會爆發出高度的政治熱情,戒嚴四十年的封鎖逐漸被民主開放的氣氛取代,過去不容許的高層次選舉,加上日益壯大的反對黨勢力,都使得政治領域鬧熱滾滾。政治取代了棒球、股市,成為真正的「全民運動」,大家在政治議題上投注了空前的關心,還有空前的熱情。

一九九四年底首次開放的院轄市長及省長選舉,是重要轉捩點,選舉中突破了過去所有政治禁忌,讓台灣人擺脫陰影,自信且無所顧慮地大談特談政治。

宣傳工具

祇有聲音浪費影像優勢

與此同時成熟了第二項社會條件,那就是讓大家可以發聲大談特談政治的媒體管道,九四年選舉最有效的宣傳工具,不再是舊式的雜誌、傳單,而是到處冒湧出來的地下電台。電訊科技大進步,加上管制鬆動,湊一點錢,找一棟制高點大樓,就可以辦起地下電台。電波一送出去,就有人聽,更重要的,就有人打電話進來參與討論。

地下電台不像正規電台需要準備節目。地下電台節目真正的提供者不是電台,不是主持人,而是call in的聽眾。最能刺激call in的,當然是政治、選舉話題,電台是所有衝口而出政治意見的匯集處。

地下電台開放形式的試驗,給了當時同樣新開放的有線電視重要啟發。有線電視剛剛起步,要如何和原本根柢深厚的無線電視台競爭呢?必須要靠播映無線電視台不能播的內容。

同一個時期,台灣有線電視出現兩種挑戰無線台尺度的方向--一是像「彩虹頻道」那樣的情色內容,另一就是像《全民開講》那樣的政治內容了。

政治內容還比情色內容更有利,因為政治內容,尤其是談話內容,製播上更方便、更便宜,沒有什麼前製成本,也完全不需後製,祇要準備了攝影棚,現場直播,錄完也就播完,也就沒事了。

政治性談話節目移植地下電台形式,開放call in,給觀眾在電視上發表意見的滿足快感。不過電視和廣播電台畢竟不同,call in 祇有聲音、沒有畫面,完全浪費了電視在影像上的優勢。

這些條件湊在一起,促成了政論call in節目的崛起,但也因為這些條件的限制制約,讓政論call in 節目,怎麼都應該是個一時的、過渡的現象。

因應解嚴而來的政治熱潮,不可能一直維持。民主制度建立後,政治必定常態化,也就不會再有那麼多刺激性情緒可供節目利用。地下電台的游擊戰打法,也是可以短期衝刺,卻絕對不利長期經營的,更何況電視上大量填塞祇有聲音沒有畫面的call in內容,觀眾怎麼可能一直忍耐?怎麼可能不提高要求,逼電視台給更充實更多樣的內容?

然而一晃眼,十三、四年過去了,當時特殊條件塑造出來的政論call in節目,卻沒有消失,繼續在台灣社會上存在,這實在是件令人驚訝的事。於是,格外值得探究的問題也就成了:為什麼台灣社會淘汰不掉這些低投資低成本低創意的電視節目呢?

……

選後叩應豬羊變色 檢視政論節目染色體
終結亂象 

【詳細內容,請見新新聞周報第1101】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tsumi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